發(fā)布時間:2024-08-08 瀏覽量:2710
痙攣被定義為一種運動障礙,其特征是肌肉張力反射(肌肉延張反射)隨速度增加而增加,導致肌腱運動夸張,并伴有高反射和肌張力增高。這是由于神經(jīng)元的過度興奮性,是上運動神經(jīng)元綜合征的表現(xiàn)。
患有痙攣的個體可能表現(xiàn)出多關(guān)節(jié)痙攣、拮抗肌肉同時收縮、肌張力異常或姿勢異常等癥狀。
痙攣可能由不同病因引起,影響中風患者的20-40%,腦癱患者的80%以上,頭顱顱腦外傷患者的13-20%,脊髓外傷患者的60-78%,多發(fā)性硬化患者的60-90%。
在治療痙攣性疾病方面有許多選擇,治療是個性化的,并根據(jù)患者的特點進行調(diào)整。治療選項包括藥物和非藥物治療。
藥物治療可用于控制痙攣,結(jié)合非藥物治療,重點是通過作用于軟組織和關(guān)節(jié)來實現(xiàn)更高程度的功能性,以預防僵硬、攣縮、畸形和疼痛。
非藥物技術(shù)包括物理治療、矯形器和輔助設備的評估、應用沖擊波或射頻。
一、體外沖擊波ESWT
體外沖擊波療法-ESWT,是一種有前途的痙攣干預,因為它破壞了肌動蛋白和肌球蛋白之間的聯(lián)系,從而減輕結(jié)締組織的僵硬。
ESWT的物理效應包括空化和微創(chuàng)傷,以及可能改變神經(jīng)遞質(zhì)表達的潛在神經(jīng)影響。
此外,ESWT影響血管化、炎癥過程和結(jié)締組織重塑。臨床證據(jù)的整合支持了ESWT在痙攣治療中的有效性,強調(diào)需要進一步研究以完善治療方案,并優(yōu)化ESWT對患有痙攣性疾病的人群的治療潛力。
盡管相當證據(jù)表明:ESWT在治療痙攣方面是有效的,但有必要評估這種療法在不同病因下(無論是兒童還是成人)是否有效。因此,這項系統(tǒng)回顧和薈萃分析的目標是:
(i)評估ESWT在治療上肢和下肢痙攣中的療效;
(ii)評估ESWT在治療小兒腦癱和慢性中風成人的痙攣中的療效,以及;
(iii)評估ESWT在術(shù)后不同時間段內(nèi)治療痙攣的療效。
二、研究結(jié)果
2.1 基線特征
搜索策略從四個數(shù)據(jù)庫(PubMed,n = 2498;Scopus,n = 22;Web of Science,n = 812;和Cochrane圖書館,n = 4424)中檢索到7747項研究,其中71項進行了全文評估。由于以下原因排除了55項研究:沒有感興趣的結(jié)果(n = 11),沒有感興趣的干預措施(n = 4),研究不可獲?。╪ = 35),沒有數(shù)值結(jié)果數(shù)據(jù)(n = 4),和沒有數(shù)據(jù)對照組(n = 1)。最終,我們在系統(tǒng)評價和薈萃分析中包括了16項研究。(圖1)。
該系統(tǒng)性回顧涵蓋了2005年至2022年間發(fā)表的研究。所有納入的研究均為RCTs,除兩項外為CCTs。研究參與者(704人)既包括兒童又包括成人(年齡在26.9 ± 13.1個月至66.9 ± 4.9歲之間),患有由不同病因引起的痙攣,如CP、慢性中風或多發(fā)性硬化。研究的持續(xù)時間從一周到十六周不等。最低頻率為4赫茲,最高為10赫茲,最低能量為0.03 mJ/mm2,最高為0.84 mJ/mm2,最小沖擊次數(shù)為每肌肉800次,最大為4000次。所有納入的研究均使用MAS評分評估痙攣,從中提取了平均減少分數(shù)。納入研究的特征見表1。
2.2 質(zhì)量評估
使用科克倫合作組評估隨機對照試驗(RCTs)風險偏倚的工具(ROB2),評估了研究的方法學質(zhì)量。在所包括的研究中,66.7%的研究具有“低偏倚風險”,33.3%的研究存在“一些擔憂”(附圖S1和S2)。https://europepmc.org/articles/PMC10932441/bin/jcm-13-01323-s001.zip(打開鏈接下載詳細附錄圖表)
2.3. 體外沖擊波療法對痙攣的影響
ESWT對通過MAS評分測量的痙攣的影響顯示,ULs的痙攣明顯減少(MD:-1.05;95% CI:-1.39,-0.71),異質(zhì)性不顯著(I2 = 7.7%),LLs也有明顯減少(MD:-0.40;95% CI:-0.77,-0.03),異質(zhì)性不顯著(I2 = 0.0%)(圖2)。
2.4 ESTW對干擾后時間段的痙攣的影響
ESWT對痙攣的影響顯示,在干預后立即MAS評分顯著下降(平均差:?1.35;95%置信區(qū)間:?1.89,?0.81),存在相當大的異質(zhì)性(I2 = 85.8%),在干預后一周(平均差:?0.79;95%置信區(qū)間:?1.16,?0.42),存在相當大的異質(zhì)性(I2 = 76.6%),在干預后2至4周之間(平均差:?0.92;95%置信區(qū)間:?1.25,?0.60),存在相當大的異質(zhì)性(I2 = 74.8%),以及在干預后5至12周之間(平均差:?0.75;95%置信區(qū)間:?1.22,?0.27),存在相當大的異質(zhì)性(I2 = 86.4%)。干預后12周后,ESWT在治療痙攣方面沒有顯著結(jié)果(平均差:?0.47;95%置信區(qū)間:?1.30,0.35)(圖3)。
2.5. 敏感性分析
當逐個刪除ULs和LLs的個別研究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時,ESWT對痙攣的效果的匯總MD估計在幅度或方向上并未顯著改變。
2.6. 亞組分析和薈萃回歸模型
根據(jù)人群類型(腦癱患兒[<18歲] [242名受試者] 和慢性中風成年人[>18歲] [462名受試者])進行的亞組分析顯示,慢性中風成年人在MAS評分上的痙攣明顯減少(MD:-1.11;95% CI:-1.42,-0.80),異質(zhì)性不顯著(I2 = 0.0%,p = 0.544),而腦癱患兒的痙攣也顯著減少(MD:-0.43;95% CI:-0.79,-0.06),異質(zhì)性不顯著(I2 = 0.0%,p = 0.690)(附表S2)。
薈萃回歸模型顯示,在ULs中,治療持續(xù)時間(p = 0.038)和能量(p = 0.026)都可以改變ESWT對痙攣的效果。具體來說,隨著治療持續(xù)時間和能量的增加,我們觀察到MAS評分下降,表明痙攣有所改善。這些變量已被確認為混雜因素,導致了研究的異質(zhì)性(附表S3)。
2.7. 發(fā)表偏倚
最后,在ULs中通過Egger's檢驗觀察到ESWT對痙攣的發(fā)表偏倚(p = 0.062)(附圖S3)。然而,在LLs中未觀察到發(fā)表偏倚(p = 0.237)(附圖S4)。
三、分析討論
這項系統(tǒng)評價和薈萃分析顯示ESWT在減輕ULs的痙攣方面具有有效性的證據(jù),其效果在干預后長達12周仍然有效。
此外,我們的結(jié)果顯示,這種療法在中風后成年患者中比在腦癱患兒中更有效,兩個亞組均表現(xiàn)出MAS評分明顯下降。
另一方面,治療持續(xù)時間和能量與ULs的MAS評分降低存在直接關(guān)系,即治療持續(xù)時間越短、能量越低,MAS評分降低越多,意味著療法效果越大。
根據(jù)先前的系統(tǒng)評價,ESWT被認為是一種治療痙攣的良好方法,可以改善運動功能和障礙,從而減輕疼痛并提高功能獨立性,即使只進行一次療程。
另一項先前的系統(tǒng)評價和薈萃分析表明,這種療法可以降低MAS評分,改善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同時又具有微創(chuàng)性。我們的研究結(jié)果支持了先前關(guān)于ESWT在治療痙攣方面有效性的證據(jù),即在ULs、中風后患者以及腦癱患兒中具有有效性,并且顯示出在療程后立即出現(xiàn)更大效果,這種效果在治療后長達12周仍然持續(xù)。
根據(jù)所審查的研究,ESWT是一種無創(chuàng)、安全、無痛和簡單的治療方法。此外,它可以減少肌肉屈肌張力,從而改善痙攣。一項隨機對照試驗報告稱,該療法對治療中風后痙攣有效,無論應用位置是肌肉腹部還是肌腱連接處。然而,另一項隨機對照試驗報告稱,治療效果在肌腱連接處更為顯著,表明年齡、痙攣的初始嚴重程度和疾病持續(xù)時間與療法對痙攣的有效性之間沒有顯著關(guān)聯(lián)。
根據(jù)另一項研究,該療法的重復療程產(chǎn)生更持久和明顯的效果,并改善功能性運動功能。另一項試驗報告稱,該療法似乎可以防止痙攣進一步惡化并減少口服抗痙攣藥物的使用。盡管研究對象、治療應用位置和觀察到的效果存在差異,但有證據(jù)支持ESWT在治療痙攣方面的有效性。
四、結(jié)論
綜上所述,體外沖擊波療法在減輕中風后成年人和患有腦癱的兒童上肢痙攣方面是有效的。
該療法在施用后立即最有效,在治療后長達12周仍然有效。這些發(fā)現(xiàn)對臨床實踐至關(guān)重要,因為它們表明體外沖擊波療法對于治療痙攣是有效的,而且是有益且安全的,因為它不帶來疼痛,又是非侵入性的,也沒有并發(fā)癥,還減少痙攣,從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
Otero-Luis I, Cavero-Redondo I, álvarez-Bueno C, et al. Effectiveness of 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 Therapy in Treatment of Spasticity of Different Aetiologie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 2024 Feb;13(5). PMCID: PMC10932441.
news room
01.03
08.26
07.07
02.28
08.26
08.26
07.16
02.21
07.26
08.08
08.08
08.23
07.02
08.02
07.12
07.12
07.12
07.05
05.10
04.19
04.19
04.12
04.08
04.02
03.22
03.22
02.22
03.15
02.23
03.22
03.08
02.22
02.04
02.01
01.05
01.12
01.05
01.05
12.29
12.08
12.08
12.08
11.30
11.30
11.17
10.31
10.31
10.19
10.17
10.12
10.08
09.27
09.01
09.01
09.01
08.18
08.18
08.18
08.11
07.21
07.21
07.21
07.13
07.07
06.30
06.20
06.16
06.09
06.09
05.25
05.19
05.26
05.19
05.12
04.26
04.28
04.26
04.14
04.06
03.31
03.31
03.24
03.17
03.10
03.03
02.23
02.16
02.16
02.10
01.29
01.29
01.18
01.12
01.06
01.03
12.30
12.09
12.02
11.22